一直以来,收到 Ta 人对自己的评价多数都是「爱思考」,很多朋友甚至经常担心:我想这么多,真的不会把自己绕进去吗?
对于这件事,我自己的叙事一直都是:成长的环境——也许还有一些生理因素的影响,比如激素水平——让我对自身情绪的感知,对苦痛的敏感程度,相比起身边的同龄人都更高一点。
另一方面,我其实完全不是一个特别懂得忍耐痛苦,能凡事咬咬牙忍忍就过去,甚至以此为驱动的人。我必须通过内心的调试,也就是进行某种思考,快速地跟周遭和好如初,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。
所以时间长了就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:一旦感受到内心、自身的能量出现波动,就会自动 trigger 我内省的机制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爱思考了。本质上,我认为大多数所谓「爱思考」的人,驱动 Ta 们思考的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,而是一种想要校正的想法——对价值观,对经验的校正,让它们更接近真实的状况,这样才能免于被困在方寸前的苦痛之中。当然,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是另外一种驱动。
经历了 2022 年以后,其实我已经不觉得过去那种急于校正的心态,是一种正确面对“苦痛”的姿势了。反而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过度反应的表现。尽管我的理念是追求某种持续的幸福,一种反本能的体验;也认同能否保持乐观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如何预设,如何解读发生在周遭的事情。但我依然相信肯定存在着某种不那么对抗的,更为平和的,和「苦」相处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