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OpenAI 在推出 CHAT-GPT 4 Turbo 之后旋即陷入了一场公司政变。Sam、Ilya,围绕两位 OpenAI 灵魂人物的闹剧一波三折。反转再反转之后,董事会洗牌,Sam 和 Ilya 则尴尬地坐在办公室里,商量着在这场政变之后需要给后者一个什么样合适的身份。
这件事的始末不是我们要谈的。然而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再想想。
在接连出人意料的剧本里,Sam 先是成为了表面光鲜的反派,Ilya 则是科学的正义之光,我看到许多知名人物都是这么认为的;而当联合签署的文件里赫然出现 Ilya 的名字时,我唯一好奇的是之前站队的那些人会有何种表情。
我觉得大家都没有犯常识性的错误,在竭尽所能获知事件的信息之后,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判断——只是大家好像都做错了。也许这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则吧,就算在所谓的逻辑上正确,也不意味着什么。
看完这件事情之后,几个月前在我脑海里回旋的一句话再次清晰起来:“我们仍在真相的中途。”
这两年我在慢慢地看一本叫做《大问题》的哲普书,常常被一些惊人的哲思弄得哑口无言。休谟和笛卡尔的理论撩人而具有毁灭性,这是我在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大震撼。他们用一种怀疑论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的动力。这从一个愚蠢的问题开始:“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?如果它只是一个梦,或者一套精密的电脑仪器制造的幻觉?我们又该如何证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?”与其说这个问题愚蠢,不如说这个问题古怪而又恼人,毕竟它似乎没有证明的必要,而解释起来又很麻烦(在这件事情上,笛卡尔花了很长的时间,得出了“我思故我在”的断言)。
作为常人,我们确实无需在这种彻底的怀疑中太过纠结,但这种思想确实导出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问题——“我们是多么容易把看似自明的东西认定为客观事实。”
再进一步就是,我们是多么习惯在变化的世界里求取一个牢固的观念。就如 Ilya 和 Sam 的角色一样,曾有人声称 Ilya 才是真正的英雄,言下之意 Sam 更像一个玩弄权术的俗套政客。从过往的事迹来看,如果你是一个严格的科技进步人士,这种评价好像也对,但当 Ilya 在 Sam 出局之后,实名呼吁 Sam 回归时,这种账面正确的论断顿时化成一滩滑稽的泥水。
对现实的审慎,也许需要从怀疑论中获得一点灵感。怀疑思维介入之后,人常常会陷入沉默,当发现“没有什么是确凿无误的”之后,我们几乎发不出任何声音,因为什么都有可能是错的。
不过这种难受的滋味相当有必要,并需要时时在它淡化之后,信息的膨胀又带给你莫名的自信之后,适时回归一下让人再次缄默。
此刻话题或许不得不绕到“后真相”上,但这个大词背后又是什么呢?部分的情绪化、对信息感到自信、语气里充满着理所当然。这样想起来有些遗憾,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的时候。
经过 OpenAI 这场闹剧以及连带的众生相,“我们仍在真相的中途。”这句话变得显眼且有必要起来,即使它有让我们陷入暗哑无声的风险。
“我们仍在真相的中途。”这句话分别在 4 月、6 月以及 11 月反复被我写进备忘录里。我早已忘了当时的原因,但这句话总给我一种清醒的感觉,在不容置喙的惯性瞬间,有时在类似 OpenAI 的事件里,还有面对休谟迷人而难解的诘问,这句话作为引申,让人镇定且安心。
最后还有一句势必悬而未决的话留待我们慢慢察觉。
“我们是多么容易把看似自明的东西认定为客观事实。”——罗伯特 · 所罗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