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nerated in Midjourney with the prompt “Lost in a maze of consciousness: a surreal illustration of confusion and discovery, by Kilian Eng.”

Generated in Midjourney with the prompt “Lost in a maze of consciousness: a surreal illustration of confusion and discovery, by Kilian Eng.”


在经过了将近两个多月的磨蹭和折腾(磨蹭>折腾)以后,我终于放下了“网站还要再整整”的心思,决定开始在这里(博客网站上)写点东西。

老实说,在折腾的过程中,我自己其实没有特别坚定,心底产生的疑问和质疑可能丝毫不会比我将这件事“昭告天下”能换来 Ta 人的更少。

1

有自己博客的初衷其实足够简单,就是为了写作。但这样简单的理由,更容易经受——不管来自内心还是他人的——挑战和质疑,比如“能进行内容创作的平台也太多了,找个地方写东西还不容易?”,这类的质疑当然还有很多了。

要找到一套特别讲究的“理论”来回应这些质疑,让这个行为合理化,其实也并不难,几乎每个独立博客1可能都有写过类似的理由——写博客实在有些 weird,都需要解释一番的。而的确只要把这些理由随意的拼凑,就足以显得特别体面。但这样的“理论”看起来都特别大,作为不能深刻(亲身)体验其中所描绘的感受,又没有经历过内容审查的人来说,用在身上其实不太“合身”。

找遍能找的理由,强行赋予一些打不中靶心的意义,都不太满意,好像只有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,事实上也是——对于起步阶段的我来说——唯一正确的方式来回答才行了:就是想这么干,跟着感觉走。

过往有限的经验告诉我,能在一开始就找足理由自圆其说的,有各种叙事版本且塞满了意义的事,可能都不太值得做。而几乎每一件受益于过去正确决策的事情,回头看,都是那么随机,那么地靠着直觉走。当然,必须承认我的经验十分有限,也可能存在很多盲点。不过,不用展开论述,也可以引用到很多研究和文章来讲明一件事:相比理性,直觉是更值得我们信赖的。甚至我们还可以相信“宿命论”——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某个结果2,然而符合宿命论本意的可能正应该是坚定信念跟着心走。

是的,所以听从内心做足够多在当下看似毫无意义,甚至有点蠢的事,等它们连缀成篇,我们所追求的答案才会显现,如同 Steve Jobs 说的 connecting the dots。

2

说好的后现代又变成了大段的论证,可能我还是放不下对体面的追求。回过头来,我其实也有点警惕一件事情:写作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消耗脑力、精力和时间的事情,为了抗拒它发生,我们的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,比如过去很多时候,当我打开一页空白的文档,困意就席卷全身。

而煞有介事地对待写作——比如必须要有自己的博客才能写下去——会不会就是自己用来抗拒它发生的手段。当然我只是警惕而已,还不想承认,至少写这一篇的时候,我还是充满了激情,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笔耕不辍抱有十足的信心。另外,我其实更愿意把这解读成:我找到了一种更亲密的,能和写作相处的关系——的确没有一种紧张感,又带有一点点刺激和一种私人空间的隐秘感,有一种能被看见的预期,也似乎能抛开凝视,痛痛快快地聊和写。尽管写得还很烂。

但此刻的我倒是异常地没有因“写得差”而懊恼,取代这种焦虑的是一种全新的,充满力量的信念,即保证持续、有效的输入和输出,此刻在写作表达上的笨拙,有一天会被一种更为游刃有余的状态所替代。

可以说,在某些时刻,受到他人的文字在内心产生深深的扰动(输入)以后,又通过自己的文字畅快的阐明(输出)时,我已经提前预支过一部分游刃有余的体验了。

3

写这个博客的初衷,大部分是为自己而作,就像前面所说的,另一部分也希望它至少能有一些价值。

如果妳在读这个博客,我会感激。但是毋庸置疑:我是没法知道妳喜欢什么的。人类创造出的产品里,只有那些为了满足自己而作的,才是真正值得读、值得看、值得听的。满足全世界这个目标太大,妳很难射中靶心。

—— Tim Bray(Lawrence Li 译)

我一直试图补充上述的观点,思来想去,觉得“满足自己而作”或者说“值得读、值得看、值得听”的前提应该是:别太乏味

阿兰·德波顿在《新闻的骚动》中提到,政治新闻的乏味正在扼杀这类新闻的价值,在他看来:新闻机构应该让受众大致知道,某一个新闻事件应当归属于何种宏大的主题里,或至少是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主题里。

我们日常听到的大多数事物都明确表示了其应归属的门类,于是即可被大脑下意识地归档:绯闻故事进入早已满荷的《男女关系大全》,某位首席执行官的突然下岗插入《工作和地位》,以积累对该主题的理解。

——阿兰·德波顿,《新闻的骚动》

在这里我会记录下很多切身体验到的困惑,探讨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。我的困惑无疑最终都会指向人生的各类重大主题,大概率也会跟很多人在意的主题有关。而为了防止乏味,我想我应该在写作的过程中承担起一部分分类工作——有意识地在适当的位置埋下路标,让看的人尽量不费力地清楚:眼前的这堆文字,与我何干?

过去一段时间里总是依靠着悬而未决的问题(或者是某个主题),让摄入的信息或多或少都能与其产生联系,最后转化成回答这个问题或认识这个主题的一个思路,一种视角。

比方说当一件事情上遇到了瓶颈,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我在某本书里看到的一个理论,打篮球上的某个心得体会,甚至是朋友偶然提起的某件事,都有机会启发自己找到突破的路径。这些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以某种关系连接起来,构成的可能就是我对一个问题和主题独到的解法和认识。

但过往这些都没有被认真记录下来。所以我稍微有比较完善认识的主题极其有限,甚至大多数还处于一个拼凑他人观点的层次,而阿兰·德波顿对于随笔作家的定义恰好将「写作」和「积累起对某一主题的认识」两件事关联起来:“所谓随笔作家,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,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。”,很大程度为我指明了一个精进的方向。

4

最后,聊聊博客的名字「疑难杂志 MazIne」。

一直觉得起名是件负担很重的事情,潜意识里便要求它应该承载足够多的意义,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。索性就拿了当时正在看的剧集 Westworld 里的重要象征——Maze(迷宫)作为根源。

The Maze is both a symbol that is seen everywhere in Westworld an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park, and a representation of Arnold’s theory of creating consciousness.

——Westworld 

起名时,自觉 “In Maze” 刚好可以用来描述当时的状态,于是,脑海里想着 Magazine,胡乱拼凑之下就有了「MazIne」。明确了博客的内容方向以后,「疑难杂志」这个词也顺理成章地出来了,倒是意外地十分合适。


  1. 内容原创,且拥有自己的域名的博客网站; ↩︎

  2. 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也普遍受“宿命论”影响: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安排我们相遇。 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