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写这篇类似游记的东西时,我中间看完了《鳗鱼的旅行》。这本书让我大受裨益,我在后半部分里开始转向一种更跳跃随意的表述。后来我常常自问:“在你面前是故事的沙盘,你将如何架设自己的镜头?”这篇文章把深深留在心里的那些文化产品和景色搅拌在一起,每一部分都不会太过工整圆满——就如我们的记忆一样。

我自认为这就是我或者说大部分人认知世界的手段。在亲身经历之前,我们对事物的定性大多来自文化产品,以至于能在亲身体验的时候引导你的感受。那是一种印证你想象的过程,而你的想象总是基于过去看到的书、画、电影、视频、文章,还有听到的音乐。

你会发现,随着文章推进,游记的成分慢慢遁去,转而陷入了畅想之中,到最后游记才会再次现身,让故事结束。


1

才六点我就醒了,因为要赶船、飞机、以及电车。

这天是出发去日本的日子,因为工作,我会去到东京出差一星期,这是我第一次出国。

也许是因为兴奋和某种强烈的不真实感,飞机在成田机场降落前,我都不太信我真的会抵达东京。那一天,也因为忐忑和兴奋相互矛盾地裹挟,我的感官异常放大,像是要把每一刻都记得清清楚楚似的。

好像不管在哪,早上六点的夏天总有一股新鲜的草的味道,夹杂在让人发黏的熏风里。这股气味我很熟悉,在初中,我和朋友们总是早上六点出门打球。路上常常需要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,大口呼吸的时候,我咽进肚子里的空气就带着草一样的气味。它很好闻,还有一种带着朝气的象征感,经常让人造成能量满满的错觉。

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闻到,并记起些什么了。拖着行李箱,一路上我都在琢磨这种味道,试图让那种穿越时光的美好感觉再清晰一点。我还想到什么呢?我想到乐韩初一的时候的那双橙色篮球鞋,叫做图腾,长得比较土气,但是出挑的颜色掩盖了这个问题。其实我当时看到这双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,但是一直没有讲,没想到现在我还记得。

在路上能看到晨练的人,竟然也有年轻人。他在空旷的马路上晨跑,光着膀子,腰上系着已经汗湿的短袖,身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,很有气势,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享受这种感觉。

视线里,他从车窗的 B 柱移动到了 C 柱,再被甩到车后。我想,如果不是今天要赶飞机,也许一个世纪都不会和如此生活的人碰面——都在一个地球上,但是被生活分流了——突然浮起这么一种奇异的感觉。

大概是因为太困,一路上头脑思维涣散,这种浮想联翩的感觉让人舒畅。

长距离航班常常在更高的平流层上飞行。我平常习惯靠过道的座位,空间更大,腿也可以伸展,但是去东京不能免俗,我选择了靠窗的位置,宁愿蜷缩在狭窄的座位上四个多小时,也不愿错过什么有可能的景象。

实际上没有什么关于日本的景象,夜晚的千叶闪烁着红的黄的街灯,从上往下看,你可以说它是任何一座城市,没有太大区别。

但是的,长距离航班常常在平流层飞行。飞机从下午飞到晚上,把人困在小小的机舱里动弹不得。我一直不太喜欢做飞机,太逼仄了,飞行到后半段我愈发心烦意乱,百无聊赖地拉开遮光板。

那个晴朗的夜晚,安静的平流层看起来离星空更近。我从来没有这么近地观察过星星。星群像那些科普读物的密集画一样出现在我眼前,一簇一簇的,之间连系着稀疏的星星点点,像涟漪与水花。在看到的那一刻我莫名有种知觉——在很久以后我还是会想起这片星空。

2

《nico》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,它来自 1998 年,和我一样大,它的温柔,在听《nico》的十多年里我从来没有厌倦过。我的女朋友也叫 nico,她也和我一样大,她也和《nico》一样温柔。

但我已经很久没有听《nico》这首歌了。出于一种舍不得,有时在地铁上随机播放碰到它,我会迅速地切掉。

你听到一首歌的时候,会想起某个关于它的、最鲜明的场景吗?那些对你来说相当重要的歌,肯定会的。更像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内心的游戏规则,“我不希望它在稀松平常的场景中漫进我的耳朵。”我不希望关于《nico》的记忆被一些普通的场景所取代。事实上现在想到它,我能想起的是初中的时候,房间里那幅泛黄的窗帘,被太阳晒得越来越透,再轻轻飘起的样子;还有我的女朋友 nico 的气息,她把音乐里的温柔完完整整地具象于我身边,对此我认为我并没有任何说谎的成分。

因为珍惜,所以我总觉得《nico》所能代表的记忆,没有太多空余的位置。

抵达东京的时候已经是深夜,当天晚上发布了大风预警。夜的阴凉和呼呼作响的风吹尽了东京的暑气。那时候整个日本都在倒数着走向海洋日——那是这个国家一年中最热的一天。赤坂,夜里 12 点,大风却让整座城市变得像秋天一样。

我特意下楼走了走,看着柏油路上的平假名、细狭起伏的坡道,我开始听《nico》。

和过去一样,它代表着一种温柔,一种 nico 才有的气息。很多回忆都在其中晕开,朦胧一片。但这片朦胧的回忆已经被完好封存了。随着年纪增长,再无新的记忆能够占领它,它一直保存着一股遥远的温存。

现在,在这件容器的瓶身上粘贴了一层新的含义,是一丝从东京发射出去的思念。那一刻 nico 并不在我身边,但我不知道因为什么而无比相信,在不久之后,在东京相似的街道,我会和 nico 一起散步,一起听这首歌,并把这种场景灌录进《nico》这张回忆的唱片里。

3

2014 年,岩井俊二制作了《城镇青年》系列动画短片。三集,三个故事,其实都算不上故事,只是三个普通的城镇青年,在平凡的工作里的寻常际遇。这个系列当时只是岩井俊二应招聘杂志《TOWN WORK》邀请制作的宣传短片。

nico 却非常喜欢《城镇青年》,我也一样。我们喜欢的不仅是这三集短片,也怀念当年短片里带来的气息,还有我们那时的心境。

在东京的工作完全不忙,每天都有很多时间闲逛。作为一座城市的陌生人,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“游客陷阱”之中:你并不知道该去哪里才有你真正想获得的体验。然而解决的方式并不多,也很笨,就是照着大家常说的那些地点,按图索骥地尝试。我不太喜欢那种感觉,我们曾连续三天去表参道,在第二次的时候我就不抱兴趣了,那里就像东京的体育西路,然后大概升级 10 倍。建筑,建筑,繁华,商品,年轻人,人头攒动,代代木公园,太阳,Parco,银座,下北泽,回转寿司,这是我能回想起来的东京。

除了买了不少东西之外,在东京的那几天在感官中好似没有留下什么痕迹。海洋日那段时间的东京,真的很热!

4

我会经历《城镇青年》那样的场景吗?

旅程中我并没有这样的念头。但在到达镰仓,在江之电车一个拐角之后,我才回过神来,意识到什么是身体一直在等候的体验。

七里滨的海面上,冲浪的人一沉一浮,黑色的胶衣浸透了海水,反射的光让人不得不把目光避开,镰仓是这个样子的。目力所及,它对我来说是一座小小的城镇。

在镰仓,就要去江之岛。而通往江之岛的路很小,像大号的人行道,车和人需要混在一起前进。路边停着几辆当地人的单车,车架的前后端分别装着两根弯曲的金属棍,我盯着看了一会,才反应过来那是放冲浪板的架子。

在靠近弁天橋路口的罗森便利店,我撕下了一袋QQ糖,结账的时候店员愣了一下,小跑着回到QQ糖的货架,把整串QQ糖递给我,示意我这样才能结账。我突然笑了出来,笑得很大声,店员也笑了。我发现他是一个中年人,有着镰仓人被海浪赋予的黝黑皮肤,以及眼角深深的皱纹,是一种风吹日晒的痕迹。中年人发现我是中国人,突然带着浓重的口音对我说了一句:“谢谢。”其实更像是“shie shie”。我花了半秒的时间才反应过来,“Good(to hear that)!”我忘了我到底有没有说完,在遥远的海边小镇,遇到会一点点中文的便利店大叔,惊喜又带着一丝搞笑。

5

她的老家在高崎,一座没有海的城市。女孩来到海滨城市读大学,在加油站找到一份工作。她说高崎没有海,但是这里有。她觉得汽油又脏又臭,但闻着汽油的味道,会想起他的爸爸、哥哥——他们在老家有一个加油站。到这里,《城镇青年》里的第一个故事就结束了。《城镇青年》是岩井俊二的一次尝试 。制作中,他选择真人动作实拍,再按照画面一帧一帧地画下来,最后做成动画——转描,这是一种 100 年前诞生的制作手法,《城镇青年》特殊的画风因此而来。

一年后,2015 年,《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》上映,这是岩井俊二第一部使用转描的动画电影。

故事里来自高崎的女孩,她所到的城市是镰仓吗?看起来很像。岩井俊二喜欢镰仓。在《花与爱丽丝》里,他跑到镰仓的鹤冈八幡宫,拍下了爱丽丝与爸爸重聚的故事。情节从镰仓转场,爱丽丝学着用中文说出了那句:“我爱你”。

鹤冈八幡宫并没有江之岛那般出名,来的人并不多,使得它在某些角落更有神社沉静的观感。曾经有一颗超过一千年的大银杏树栽种在这里,它比八幡宫更老,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真身了,它在十多年前被大风刮倒。

但八幡宫依旧是富有生灵气息的,进门的古柏茂盛得像云一样,还有一池的荷花——这里也是爱丽丝和她爸爸捡到中国人手机的地方。除了树和花,生灵的气息还通过很多可爱的方式让人感知到。八幡宫里,有个幼儿园。

无论怎么说,更少的游人、更清静的体验让我相比于后面要去到的江岛神社,会更喜欢八幡宫。我不清楚岩井俊二因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里,在先后两部电影中,他决定用实拍和转描两种方式提及这座近 1000 年的神社。这是电影剧本使然,还是他个人的执念?弄不清楚。

在《花与爱丽丝》的十一年后,爱丽丝再一次来到鹤冈八幡宫。她跑过宫前树影斑驳的若宫大路,追上了爸爸的的士,把妈妈的新书递进车里。彼时的爱丽丝还是田径队队员,她沿着马路轻盈地跑起来,这一刻电影再次响起了那首熟悉的《ウヲアイニ 》。

这是《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》里的故事。而这首贯穿两部电影的配乐《ウヲアイニ》(Uwoaini),音译成汉语就是“我爱你”。

6

到达江岛神社的那一天依旧很热。整座江之岛地势很陡,走完一条蜿蜒倾斜的路,山顶巨大的鸟居会提示你:神社到了。江岛神社因为江之岛而变得很有人气,反过来说也成立——江之岛距离海岸不远不近,是一座体量恰到好处、精致的小岛,像绿色云朵的松树,古旧但干净的石板路,各种肤色的游客在其间走过,走向日本三大辩天之一的江岛神社——不管是因为它本身还是因为拥有重要的神社,这都是一座很有名的小岛。

在江之岛,每一帧都很漂亮,但也因它的名声变得更拥挤。所有人都会在神社上拍下这张照片:在破败的瞭望镜前,你能在树林掩映中俯看弁天橋——几乎每个去过的人都会把这张类似的照片发在朋友圈。

在去过江之岛的人里,有一个叫做是枝裕和的导演。

2015 年,法国的戛纳节庆宫,是枝裕和带着四位演员亮相红毯。是枝此行只期待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——拿下金棕榈奖,与前辈黑泽明、今村昌平看齐。

不尽人意,金棕榈旁落,雅克·欧迪亚凭借《流浪的迪潘》成为了最大赢家。是枝裕和回到日本,没能为这部新作绣上优雅的棕榈枝。

他带去法国的这部电影叫《海街日记》,拍摄于镰仓。

7

2014 年,经漫画改编的电影剧本吸引来了绫濑遥、长泽雅美、夏帆以及广濑丝丝。她们一起来到镰仓,开始了四姐妹的生活。很显然,就算没有得到金棕榈,关于《海街日记》是枝裕和是成功的。因为在 2015 年之后,关于夏天的意象、夏天镰仓的意象有了新的借喻,那些画面来自《海街日记》。

每年夏天我都会重看一遍《海街日记》。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剧情,它只讲了一个四姐妹之家,从一个夏天到下一个夏天的故事,并把亲情的曲折勾连埋在里面,这是是枝最擅长做的事情。比如《无人知晓》《如父如子》,甚至在短篇《有村架纯的摄休》里他也这样做。没有什么起承转合,只是生活,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又只由一种东西组成: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。是枝裕和正好醉心于编织这个主题下的故事。

除了四姐妹之外,《海街日记》让人记住的还有花火大会映照下的海面、酸梅酒、足球队、金枪鱼吐司,还有海猫食堂。电影末了,是枝裕和决定让电影止于二宫女士的葬礼。她半生都在经营海猫食堂,陪伴着姐妹们长大。在悼念过后,四姐妹走在七里滨的沙滩上,直到字幕升起,电影落幕。

四姐妹的家在极乐寺,是一幢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房子。再往下六个站,在江之岛站下车,电影中让人心心念念的海猫食堂就在这里,它在江之岛上,在一条居民横巷的交叉处,看起来比电影里更旧更普通,也没有那么吸引人了。

或许一切皆因《海街》。其实七里滨的沙滩也是旧旧的,算不上干净,一些外国人会躺在沙滩上摆出奇怪的姿势,让肤色晒得更均匀。但有什么理由不去呢?不管记不记得起,某种神秘的吸引力要求我必须要亲身到这里,踩在这片普通的沙地上——在大概九年前,是枝裕和就在同一片沙地上,透过架设的镜头看着四姐妹的身影。

8

太阳行将落下,热气丝毫没有褪去的意思。江之电不急不慢地摇晃着车厢,穿行于镰仓,这件事已经重复了一百二十年。

沿着来时相同的轨迹,它把我送回镰仓站。同一班电车上,一群镰仓高校的中学生靠在电车门口,男生是统一的寸头,女生穿着最标准的 JK,他们有着棒球少年般的巧克力肤色。镰仓高校看起来有点破旧,但这是一所打开教室的窗户,就能面对大海的中学。

“他们在聊些什么呢?在这座如此可爱的小镇长大的他们,有着怎样的生活?这座先后让岩井俊二、是枝裕和着迷的滨海小城,在这里静候的神社,在这里诞生的电影,是哪一部分更让我不舍?”

此时电车以最高只有六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缓缓向前,并制造出有节奏感的左右晃动。一左一右,摆幅愈发漫长,列车愈发缓慢,最终稳妥地停靠在了终点站。我的镰仓之旅结束了。